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
.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9-27   动态浏览次数:1911

学院(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  系 毛概教研室 撰写人:邱淅闻  时间 2014年6 月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代码

(列出分课程代码)

09000060

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总学时

64

课程性质

□核心课程、■通识课程、□拓展课程、□其他               

学  分

4

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全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开设的一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主要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本课程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未来工作岗位素质要求起支撑作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课程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系统中最具有辐射力的部分,对高校人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认知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含义、形成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体系和基本内容;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经验;

4.了解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能力目标

1.具有规范使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术语,具有口头和书面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具有利用书籍、网络搜集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料的能力;

3.具有关注时事的热情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5.具备一定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具有担当精神,争做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学生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的科学道理;

2.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投身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课程学习形式

 

   为保证学生顺利实施和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过程,学生以教学互动学习、自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序号

单元名称

主要教学知识点

学习目标及能力要求

学习情境

(产品、项目、案例等)

学时

作业

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实事求是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指导地位;

2.坚定对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三落三起”邓小平

10

 

0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意义;2.知道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五四运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6

 

03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历史经验;

2.懂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4

 

04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了解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理论贡献;

2.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有哪些意义和经验教训

“大跃进万岁” 

4

 

0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国情备忘录

4

 

06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

 

07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基本经验;

2.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特点和成就;

3.正确把握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新要求,增强学员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自觉性。

“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与现状

4

 

0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2.增强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信念;增强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做一位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维护者和实践者。

3.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4. 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3.树立和谐观念,拥护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策,并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5.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国有经济在改革中发展壮大数据诉说收人差距

2.1982—2003年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12

 

09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1.懂得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发展、科学内涵、重要意义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2.深刻理解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自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台湾问题的由来

 

 

4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理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丰富内容和重要意义;

2.全面把握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3.努力提高认识国际形势、分析国际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责任意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4

 

1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 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坚定地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

2.帮助学生认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

3.帮助学生树立群众观点,掌握群众路线,把自己融入广大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4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党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

3.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共的执政能力黄炎培与毛泽东谈历史“周期率”

 

 

4

 

合计

 

64

 

 

三、课程教与学的策略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例如,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或热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个别章节通过提前备课,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点评。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课外准备后在课内作重点发言,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除了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就“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问题”的案例教学就使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抽象的教条,而是获得思考的乐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期末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策划与实践大赛,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每学期布置三次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教学设计

 

   本课程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努力突出思想性、实践性和高职性的特点。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开放大学) Designed By Huhx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

地址: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苏州市职业大学